心脏骤停发生时间不同预后有差异

2013-04-26 20:21 来源:丁香园 作者:xzdjh
字体大小
- | +


图:A,按小时分的院前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总体院前ROSC占12.3%(实线),夜间占11.6%(短横线),日间占12.8%(点线)。日间和夜间无统计学差异(P=0.20)。B.根据小时分的30天生存率。总体30天生存率为9.92%(实线),夜间为8.56%(短横),日间为10.9%(点线),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2)。

 

在美国每年有超过30万人发生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s ,OHCA)。这些患者成功复苏的关键在于急救医疗服务、早期高质量胸外按压的心肺复苏、除颤、高级生命支持措施和进入医院后的复苏治疗有效实施。曾有研究报道院内患者发生心脏骤停的生存率因发生时间不同对预后有影响,其中夜间发生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和存活出院比例较低,即使在考虑到疾病类型等各种混杂因素后依然有类似结果。目前没有在有院外急救情况下OHCA的发生时间与预后关系的研究。这种相关性或许会对急诊人员分配、训练和资源调配有重要意义。出于上述目的,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急诊专家Roger A等研究人员对费城急救医疗服务系统的心脏骤停患者的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他们发现即使经患者自身情况、发生的事件和院前急救差异等因素校正后,OHCA日间发生患者的30天生存率仍高于夜间发生患者。该研究结果发表在2013年4月16日的Circulation杂志上。
 
研究纳入2008年1月至2012年2月间的成人OHCA患者(大于等于18岁),除外创伤性死亡和未行心肺复苏的病例。将一天的时间分组定义,日间为上午8点到下午7点59分,夜间为下午8点至次日上午7点59分,该12小时时间段的选取参照了研究期间内急诊人员的换班时间。采用相对风险回归模型评价OHCA在一天内发生时间和院前自主循环恢复以及30天生存情况之间的关系,并经临床相关生存预测因素校正。
 
在4789例患者中,有 1962 例患者(41.0%) OHCA的发生时间在夜间。所有患者平均年龄为63.8岁(SD, 17.4年);男性占到54.5%。夜间发生 OHCA 患者的院前自主循环恢复率并不低于日间发生OHCA 患者(11.6% 比12.8%; P=0.20)。但夜间发生的患者30天内的生存率较低(8.56% 比 10.9%; P=0.02)。经人口学特征、发作心律、最终现场、呼叫时间、抵达现场所用时间、自动体外除颤器应用、旁观者的心肺复苏及所处位置等因素校正后,分析显示OHCA日间发生患者的30天的生存率仍明显较高,相对危险度为1.10(95%CI,1.02–1.18)。
 
研究人员认为,夜间存活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夜间患者的自身生理情况、参与救治人员的体力和精神状态降低,或心肺复苏质量和其他治疗措施差异所致。这需要进一步研究提高夜间紧急医疗服务的复苏质量,改善患者院外OHCA后生存率。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yanyingchuan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