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勇教授:我国ACS的诊疗现状

2013-07-29 12:39 来源:QICC 2013《门诊》杂志 作者:
字体大小
- | +


霍勇教授

我国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患者中,有一半由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所致。ACS发病急、病情重,预后不佳,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是降低ACS死亡率的关键。无论是采取药物还是介入治疗,双联抗血小板都是ACS治疗的基石。近年来,随着不同作用机制的新型抗血小板药物不断涌现,最新发布的临床研究推动了指南的更新和临床医生治疗理念的变化。2012年10月13日,第23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期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分析了中国ACS的诊疗现状。

ACS流行病学现状

2010年流行病学报告显示:我国有2.3亿心血管疾病患者,每5位成年人中就有1位是心血管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占2009年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因的41.1%,其死亡率20年来还有逐年升高趋势,这给社会和患者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在所有心血管死亡中,ACS占到了一半,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改善ACS患者预后刻不容缓。

尽管目前采取了多种药物和介入手段干预,ACS患者的预后还是需要改善。CREATE研究对7510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随访显示,7天内分别有9.4%和19.3%的患者发生威胁生命的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事件。OASIS登记研究对2294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随访2年显示,NSTEMI患者的预后同样也不乐观。

研究显示,规范抗栓治疗可以显著降低ACS患者的死亡率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并且随着双抗时间的延长,患者预后改善越显著。

CPACS研究结果

中国ACS临床路径研究(CPACS)揭示了中国ACS患者抗栓治疗的现状。该多中心、前瞻性研究入组2973例ACS患者,其中STEMI、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的比例分别为45%、12%和43%。研究提示,无论患者是住院治疗还是出院治疗,无论是在三级医院还是在二级医院治疗,阿司匹林是中国ACS患者使用的主要抗栓药物,而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严重不足。出院随访显示,氯吡格雷的用药依从性下降显著,只有不足20%的患者在出院12个月时仍在坚持双联抗血小板治疗。CPACS研究提示,中国ACS患者的抗栓治疗无论是疾病类型、医院级别还是在性别间都存在较大差异。

对此,霍教授指出,需要加强对中国临床医生的教育,同时,临床医生也需要重视对患者的说服和解释力度。

最新Apico r-Asia研究

正在进行的Apicor-Asia研究是一项全球性的关于ACS抗栓治疗及ACS管理的前瞻性注册研究。该研究目前在亚太地区已经入选包括中国在内的13,000多例患者。期待该研究为未来更好地了解中国ACS抗栓治疗现状,以及同步比较中西方医疗模式的差异提供一定帮助。

(以上专家观点均节选自《中国医学论坛报》的相关文章,有部分删节。)

专家简介

霍勇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北京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学位分会委员、《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主编、中华医学会心血管介入治疗培训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侯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卫生部医政司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专家工作组组长,民进中央委员、民进中央科技医卫委员会副主任、民进市委常委、西城医卫支部主任、西城区政协委员等。近十年来,对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有深入的研究,连续多年个人冠脉介入例数及总例数居全国前列,先后帮助300余家省市级医院开展介入治疗并每年举办2次冠心病介入治疗培训班。

编辑: 晓燕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