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导管消融技术的持续进步有赖于其发病机制研究的突破

2010-08-17 00:00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曹克将教授主持会议专题

丁香园:“逐级消融”的观念提出已有多年,目前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如何?与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SPVI)及环肺静脉消融(CAPV)相比,有没有优劣之分?

曹教授:房颤的射频消融方法有多种,SPVI、CAPV、复杂碎裂电位消融(CFAEs)等。目前对于房颤的消融术式,到底哪一种更好,还存在争议。就像今年在大连会议上有学者讲的,房颤的消融实际上已经到达了一个平台,如果再想有所突破的话,可能要依赖于房颤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了。我们研究房颤的复发率和分析复发的原因,还看不到哪种术式跟晚期、极晚期复发有关系。但我们最近做了一个随机对照研究:两组房颤的患者,其中一组用碎裂电位,一组用常规的方法,最后碎裂电位组不得不换成了传统的肺静脉隔离这种术式。现在在临床上,对于阵发性房颤,用环肺静脉消融就够了。如果是持续性房颤或是慢性房颤,那可能还不够,可能还要加做其它的径线。“逐级消融”就是把上面所提到的各种术式结合起来,先做SPVI,如果效果不好,再往上升级,这就叫step wise。在国内阜外医院姚焰教授提出来的还是比较早的。房颤的消融不像旁路消融,有一个明确的点,打掉就可以了。也许房颤的患者你打了许多的点,最后成功了,但还不知道到底哪个点在起作用。这就是房颤目前消融治疗的一个难点。所以说“逐级消融”是在不同的患者,不同的心律失常的房颤的类型而采用的,有人说它好,有人说它不好,目前没有定论。但如果一个患者是初次做,我把所有的线都划好了,肺静脉都隔离了,该划的线都划了,那我们就一步到位了。

丁香园:部分患者房颤导管消融术后会出现无症状性的房颤,常规心电图与Holter的监测可能会漏掉部分患者,那么对于这样的病人我们该如何去关注呢?

曹教授:房颤患者的症状本来就是不同的,有的患者手术前就没有症状,因此即使做了消融,有没有复发,他自已也不知道。还有一部分患者术前房颤发作的时候频率快,消融之后房颤的频率慢了,因此可能这部分人就会出现术后的无症状性的房颤。像这种病人如果不用holter监测,或不做比较长时间的holter监测,可能漏掉部分术后房颤复发患者。对于这种无症状的房颤的监测影响到对我们成功率的判断,因为房颤的发作非常的不规律,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对于消融术后的房颤患者我们还是要长时间去监测。我们现在的动态心电图是监测24小时,当然理论上可监测更长时间,比如48小时或72小时,但有时候有些客观条件不允许,像电极贴片贴到人身体上时间太长,有些人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所以一般只监测24小时。像这种患者,可以考虑多背几个holter,希望可以监测到无症状房颤的发生,这样成功率的判断会更科学。

丁香园:感谢曹教授接受丁香园采访!

曹教授:别客气。

编辑: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