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归分类树分析结果
研究要点:
- 研究人员进行此项研究,旨在探索急性房颤患者心律转复之后血栓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血栓并发症发生的高危因素。
- 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急性房颤心律转复术后未行抗凝治疗的患者,合并心衰和糖尿病患者的血栓栓塞发生风险最高。无心衰且年龄<60岁的患者血栓栓塞风险最低。
- 本篇文章9月11日在线发表在JACC杂志官网上。
目前,指南推荐对于具有中风高危因素的急性房颤患者,心律转复之后需行抗凝治疗。但是这一指南是基于临床共识而没有相关研究支持,且临床落实率比较低。为此,研究人员进行此项研究,旨在探索急性房颤患者心律转复之后血栓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血栓并发症发生的高危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急性房颤心律转复术后未行抗凝治疗的患者,合并心衰和糖尿病患者的血栓栓塞发生风险最高。本篇文章9月11日在线发表在JACC杂志官网上。
本项研究共纳入来自三所医院的共3143名患者,这些患者的房颤发生时间<48小时,总体的心律转复次数为7660次。最终,研究人员分析了2481名患者在心律转复30天之后的血栓并发症,这2481名患者共计施行5116次成功的心律转复,且所有患者在术后均为给予口服抗凝药或围手术期肝素治疗。
研究结果显示,2481名患者中共有38名患者在心律转复30天之内发生血栓事件。此外,4名患者在心律转复之后有短暂缺血效应。年龄、女性性别、心衰以及糖尿病是血栓时间的独立预测因子。递归分类树分析显示,心衰和糖尿病患者的血栓栓塞发生风险最高,无心衰且年龄<60岁的患者血栓栓塞风险最低。
研究人员由此得出结论,对于那些急性房颤行心律转复之后未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而言,心律转复后血栓并发症发生率在特定亚组中更高。
研究背景:
指南上推荐,对于房颤持续时间>48小时或持续时间不可知的房颤患者,心律转复之前3周及心律转复后四周内均应行抗凝治疗。持续时间较短的心律失常也可导致系统性血栓发生,但是这类患者是否有必要行抗凝治疗并不可知。此外,临床上对于持续时间<48小时的房颤患者,在其心律转复之后普遍不会给予抗凝治疗,这种临床诊疗已经遭到质疑。最近指南推荐,对于具有中风危险因素的急性房颤患者,在行心律转复术中及术后均应行抗凝治疗。
鉴于最近指南是基于专家共识而非临床研究,因此研究人员进行此项研究,旨在评估对于成功实施心律转复术后的急性房颤患者,在没有抗凝治疗的情况下,血栓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引起血栓事件的高危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