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预后不良:20%患者未接受足够抗凝治疗

2015-02-04 19:10 来源:丁香园 作者:裴崇哲
字体大小
- | +

有关房颤病人预后和治疗的EORP-AF临床试验结果表明,AF患者一年死亡率很高。房颤病人的症状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病人再入院原因主要为房颤和心衰,口服抗凝药的使用已日趋上升,但节律控制策略尚未普及。近期Nat.Rev.Cardiol杂志上刊登了Daneil博士等人的文章,根据试验结果审视了房颤的治疗及预后情况。

一、20%房颤高危患者未接受足够抗凝治疗

近期 Lip 等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报道了来自9个欧洲国家的3119名房颤患者的EORP-AF试验,内容包括房颤症状学的特征性调查,抗凝药物的使用情况,心室率及节律控制策略,以及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流行病学调查。

从EORP-AF试验的结果来看,目前抗凝治疗的三个主要问题十分明显:

第一,接受抗凝治疗的病人,大约20%的患者在一年内治疗方案转变,由一种抗凝剂换成另一种抗凝剂,而这可能增加患卒中的风险。

第二,20%中危或者高危患者,未接受足够的抗凝治疗。

三,低危和高危患者接受抗血小板治疗(主要是阿司匹林)的比例分别是15%和31%。除了心梗和经皮冠脉介入术术后的病人,联合使用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是禁忌的。在PREFER房颤试验中,研究者发现,在7243名房颤患者中有11%的人联合使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而其中91%的人没有联合治疗的指征,这种治疗策略增加了病人的出血风险,其他研究也报道了类似的发现。因此我们应该严格把控治疗指征。

二、仅4%房颤患者接受导管消融术治疗

洋地黄被广泛用于阵发性房颤病人,β受体阻滞剂依然是几乎所有心脏病治疗的基石。与欧洲心脏调查相比,在过去的10年里,I类和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分别从30%减少至9%、35%减少至23%。这一下降反映了与心室率控制策略相比,节律控制策更科学有效。从导管消融术治疗房颤得到广泛应用,就可以看出节律控制策略更好。但是房颤病人中,节律控制策略依旧未普及,只有10%和5%的病人使用电复律和药物复率。

导管消融术用于症状明显、且药物难以控制的房颤病人。但是仅仅用于4%的病人接受了这一新兴的、有希望的治愈疗法。目前进行的连续的、多研究中心的试验,未来可能推动导管消融术得到广泛应用。

三、房颤患者越来越高的死亡率是由心律失常直接引起还是仅与心律失常有关?

EORP-AF试验结果表明,AF病人通常没有症状(占77%),但持续性房颤病人症状依然很常见,尤其是伴有心悸(66%)、疲劳(48%)、气短(66%)的病人,一年死亡率(6%)很高,70%的人是心血管病引起的死亡。再入院很普遍,并且常常是由房颤或者心衰引起的再入院,这同其他研究者报道的很相似。

CHA2DS2-VASc评分为低风险的病人死亡率和患病率较低,这也表明,CHA2DS2-VASc也能可靠地预测全因死亡的风险,而不仅仅是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在EORP-AF试验中,卒中死亡率的相关因素是年龄、心衰、短暂性缺血性发作、肾脏疾病、恶性肿瘤以及出血史

独立的预测死亡率危险因素有肾脏疾病、利尿剂的使用、年龄、恶性肿瘤、短暂性缺血性发作、出血史以及慢阻肺。有趣的的是,有研究结果表明他汀类可减少死亡风险,当然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增加高危组房颤病人治疗负担。

2013年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房颤是全因死亡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那么问题来了:房颤病人越来越高的死亡率是由心律失常直接引起的呢,还是仅仅是与心律失常有关?对于接受抗凝治疗的房颤病人死亡的确切机制的理解还需要进一研究。

四、EORP-AF试验的局限性

第一,实验是描述性研究。

第二,和其他研究相比,试验入组的患者为相对年轻的房颤病人(平均69加减12岁)。

第三,样本局限,仅仅从9个ESC成员国心脏病专家那获得的数据不足以概括所有人群。

第四,内科医生治疗房颤病人会对结果有干预。

抛开这些限制,EORP-AF试验有许多重要的发现,成果鼓舞人心,而且2014年房颤ESC指南已经被欧洲的临床医生所接受。在过去的十年里,临床医生集中精力于以病人为中心的和以症状为指导的管理。CHA2DS2-VASc评分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然而仍然需要注意房颤病人的高死亡率及患病率,尤其是源于心衰的死亡率。希望AF的机制能够早日大白于天下,解除AF患者的痛苦。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裴崇哲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