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四)

2007-02-04 00:00 来源:丁香园 作者:美国心脏学会(AHA)
字体大小
- | +
目前尚缺乏直接评价球囊面罩通气与气管内插管通气对成人心脏骤停患者结局影响的前瞻随机对照试验。有研究比较专业急救员和医疗辅助人员在实施救助院外成人心脏骤停患者的预后,并没有证据显示医疗辅助人员的技能(如:气管内插管、建立静脉通道以及药物应用)与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有关系。在某急救医疗系统所作的一项前瞻随机对照试验中,气管内插管与球囊面罩通气相比较,患儿并未因缩短院外转运时间而提高生存率。

在回顾性研究中(LOE 5),气管内插管出现误插或插入后移位而未被识别的发生率达6%到14%。这个数字反映了部分实施插管的急救人员的原始培训以及经验的缺陷,或者是本来插管位置正确的患者在转移的过程中发生移位,为了减少未被识别的误插或者气管插管移位,急救人员必须应用诸如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装置或者食管探察装置来确定气管插管的位置正确,无论是在救援现场、转送患者的车辆上还是到达医院,即每次搬动患者之后均需重新确认。这些装置将在下文中讲述。

当院前急救人员被培训应用高级通气装置,如食管气管插管或喉罩气道,他们可以安全的应用这些装置,并且有效的实施通气,正如同应用球囊面罩一样。(级别:IIa)然而,高级气道装置的机理都很复杂,操作失败有可能会发生,通过经常操作或练习对于保持技术纯熟是有必要的。需要记住的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并没有证据表明在院前心脏骤停的急救过程中高级气道装置可以提高生存率。

食管气管导管

与面罩相比,食管气管导管具有着与气管内插管相类似的优势:包括隔离气道、减少误吸的风险以及可靠的通气。与气管内导管相比,食管气管导管的优势主要在于易于培训。应用食管气管导管进行通气和氧合的功能与气管内导管相接近。

在5项院内以及院外成人心肺复苏的随机对照试验中,各种水平的急救人员均可以置入这种食管气管导管实施通气,与气管内导管相抗衡(LOE 2)。因此,对于急救专业人士选用食管气管导管取代气管内导管进行心脏骤停的急救的气道管理是可以接受的,(LOE 2,LOE 5)。

喉罩气道

与面罩相比,喉罩气道提供了一种更为安全和可靠的通气方式。尽管喉罩不能完全确保没有误吸,但是研究表明,与面罩球囊相比,喉罩气道发生反流的几率较少,误吸很少发生。与气管内导管相比较,喉罩具有着相同的通气效能。;据报道,通气成功率达71.5%~97%。

训练置入及使用喉罩气道较气管内插管简单,因为置入喉罩不需要应用喉镜并直视声带。喉罩气道可应用于部分不能应用气管内导管的患者,因此具有更多的优势。它可以应用于颈部损伤的患者,以及气管内插管不能达到合适位置的患者。

多个高水平的研究结果表明,比较被事先麻醉的患者应用喉罩通气或是应用气管内导管通气;以及多个附加的试验用以比较喉罩通气以及其它的通气方式,证明无论是护士、呼吸治疗师还是专业急救人员,尽管他们重的多数人以前未使用过喉罩,但是都可以应用喉罩实施通气。

有一小部分患者即便是成功的置入了喉罩导管,也无法进行通气。因此,对于急救人员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具备气道管理的备选方案。应用喉罩气道的急救人员应该接收全面的培训,并应联系熟练的插入该装置。应该密切监测置管的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于职业急救人员选用喉罩气道作为气管内导管的备选方案用于心脏骤停的患者的呼吸道管理是可以接受的(级别:IIa)。

气管内导管

气管内导管可以保持气道开放,便于吸痰,输送高浓度氧,提供备选的给药途径,输送已稳定的潮气量,避免误吸。

当没有充足经验的急救者实施气管插管时可能会造成并发症,比如口咽损伤,较长时间的中断胸外按压和通气,持续插管的尝试会造成低氧血症以及不能识别误插或者气管插管移位。实施气管插管的急救者必须进行充分的原始培训以及丰富的经验以及再培训(级别:I)。急救医疗服务系统在开展院前气管插管的技术项目必须建立在不断质量改进的基础之上以减少并发症的出现(级别:IIa)。

紧急气管内插管的指征是(1)复苏者无法应用球囊面罩对昏迷的患者实施完全的通气;(2)患者缺乏保护性的气道反射(昏迷或心脏骤停)。复苏者必须经过适当气管内插管的培训并有实施插管的经历。

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我们建议复苏者将中断胸外按压的时间和次数到最小化,作为一个目标,要降中断的时间限制在10秒以内。除了必要的间断,比如说置入高级通气道。插管所必须的间断必需尽可能缩短,也就是说当实施胸外按压的复苏者一停止按压,实施插管的复苏者马上准备开始插管(例如:插入喉镜同时气管插管就在手中)。

仅能在插管者暴露声门和置入导管的这段时间内停止胸外按压。实施胸外按压的复苏者应该随时准备好,一旦气管导管通过声门,马上开始胸外按压。如果需要不只一次的插管尝试,复苏者必须在两次插管尝试中间提供一段时间的完全通气,并给氧,同时实施胸外按压。

如果插管对象具有适合的灌注压,则持续应用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和心电图监测,如果需要,要中断插管的尝试进行供氧和通气。

即便在插管的过程中,看到导管通过声门,导管的位置仍可能因为胸廓的膨胀,正压通气的振动,而导致气管导管的位置改变。因此,复苏者应用呼吸末CO2监测装置或者食管探测装置来辅助认定气管导管的位置(级别:IIa)。气管内导管误插,移位或者阻塞的风险是很高的,特别适当患者搬动的过程中。认定气管导管的位置的技术将在下文中深入讨论。在插管后以及患者被搬动后,复苏者应该马上应用临床评介以及借助认证装置来辨别导管的位置。

确认气管导管位置的临床评价

在置管后,急救人员应该对气管内导管的位置进行全面的评价。胸外按压不能因为评价工作而中断。临床评价主要包括如下的体格检查:观察双侧胸廓运动情况,听诊上腹部(不应该听到呼吸音)以及听诊双侧肺野(呼吸音应该正常对称)。一些装置应该被用于导管是否在气管内正确的位置(见下文)。如果,对于导管的位置存在疑问,那么应在喉镜的直视下让导管通过声门。如果仍存在疑问,则应该拔出导管,实施球囊面罩通气直到气管导管被重置。

应用确认导管位置的辅助装置

急救人员应该在插管后和每次搬动病人后立即确认气管内导管的位置,确认工作应该同时应用临床判断和相关的辅助设备。然而,目前并没有研究证明单一的辅助确认设施对于判断气管插管在气管内还是食管内同时具有敏感性和特异性。所有的确认设备都应该被认为起到辅助作用。目前没有将监测气管内导管位置的设备的工作能力进行量化的数据。
分页: [ 1 ]   [ 2 ]   [ 3 ]   [ 4 ]   [ 5 ]  

编辑: ache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