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园专访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陆东风教授

2014-06-25 14:29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600陆东风教授.png
丁香园专访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陆东风教授

丁香园: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作为广东省的重点科室,可否为我们分享贵科室成长为金牌科室的发展历程和经验?

陆东风教授:在这里,我先更正一下。广州医学院已经在去年正式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并在今年开始一本招生。我们医院根据自身优势创建技术品牌,相继形成了呼吸内科、泌尿外科、窥镜外科、胸外科、小儿血液科、心脏内科、秃发治疗、肝病诊治等特色专科。

相较于呼吸疾病研究所,我们这个科室的发展相对较晚,但取得的成绩也很斐然,跻身广东省重点临床学科。我院1957年建立了心内科,于2003年评为广东省第七批重点扶持学科,2007年评为广东省第八批重点扶持学科,2007年引进第二台DSA数字减影机(德国西门子),新建第二间介入室,现有介入导管室2间,拥有两台DSA系统,三台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机,一套心电生理射频仪和磁导航三维标测系统等先进的心脏介入治疗仪器。

在2011年评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2008年,我调来后致力于科室全面建设,特别是临床及科研技术力量加强,临床方面本专科目前年门诊量60000人次以上,年住院病人2000人次以上,亚专科设置齐全,对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炎、心力衰竭、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

冠心病介入治疗为本科室优势项目,并开展了多例主动脉球囊反搏支持下的介入治疗、主动脉夹层(瘤)经皮主动脉腔内隔绝术等高难度介入治疗,使医院心脏介入水平达到省内先进。

另外,科研方面,雷公藤内酯醇药物洗脱支架预防冠脉再狭窄、基因联合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致心血管重构的综合防治、重组腺病毒HIF-1α三突变体治疗慢性缺血性疾病是本科室研究的方向及特色。

而在科室人员培养方面,心内科拥有一支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技术精湛的工作团队,其中多位专家为省市级心血管病学会骨干,重视年轻医师掌握相应技术的训练,自住院医师开始就参加心血管介入诊疗、无创检查(Holter、运动试验、超声心动图等)的培训,强调基本技能的掌握。从临床、科研、人员培养三方面提高我科综合实力。

丁香园:贵科室很早就开展了心脏介入手术,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年手术量均超过千余台,那么贵科室在心血管疾病治疗方面有什么特色?

陆东风教授:大家知道我们医院在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和临床诊治工作方面独具特色,我们科室也因此在心肺相关疾病上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比如肺心病、肺动脉高压、右心衰、肺栓塞等疾病。依托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的雄厚实力,我们形成了呼吸疾病和心血管疾病协同作战、优势互补的治疗特色。

冠心病介入治疗为本科室优势项目,自1995年开始开展心脏介入手术,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年手术量达1400余台,成功率99.9%,并开展了多例主动脉球囊反搏支持下的介入治疗、主动脉夹层(瘤)经皮主动脉腔内隔绝术等高难度介入治疗,使医院心脏介入水平达到省内先进。

我科在高血压综合治理、冠心病介入治疗、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心力衰竭治疗等方面始终处于省内领先地位。

(1)在冠心病介入方面,开展了冠状动脉支架术、冠状动脉旋切术、冠状动脉旋磨术、及血流多普勒检查等多种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近3年共完成冠心病介入治疗三千余例,居省内前列,病例的复杂程度和治疗效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在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方面同样突出,通过血管内超声、冠脉旋磨、冠脉内压力导丝、逆向导丝介入治疗、心肌骨髓干细胞移植等技术的开展,不断引领着省内冠心病介入诊治的航向。

(2)心内科还开展快速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术,近3年完成接近200例,成功率高,治疗合并症少。为近100例患者安装了各种类型的永久心脏起搏器。

(3)在心力衰竭治疗方面,近3年还开展了先天性心脏病和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球囊扩张术、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的室间隔化学消融,以及心脏再同步治疗(CRT/D)慢性心功能衰竭,均取得了良好效果,在结构性心脏病瓣膜介入及各种新技术应用方面都迈出了坚实的脚步。

丁香园:作为广东省介入心脏病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心血管学会委员,《血栓与止血学》杂志副主编,以及广州市心血管学会常委,您可否谈谈广东省心脏病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相应的治疗特点?

陆东风教授:就高血压的情况来说,在全国范围内,广东省原属于高血压疾病的低发区,此前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广东比全国高血压患病率平均水平低30%以上,但随着近年来生活方式和行为的变化,广东省高血压患病率迅速上升,上升速度高于全国水平。

1991年全国高血压的平均患病率为13.6%,广东为11.7%,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到不足15%,其中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患病率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02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广东省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达17.4%,标化患病率为11.7%,比1991年上升了17%。

据初步估计,广东省现有高血压患病人群高达718万,成为最严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因此防治工作十分紧迫。

丁香园:广州作为一线城市,众多医学机构的竞争十分激烈。如何保证人才梯队建设,保持科室在广东省心血管领域的优势和特色?请您对此谈谈您的看法。

陆东风教授:关于人才梯队的建设,我们主要围绕“两条腿走路”。一方面依托广州医科大学的教育平台,因而在培养人才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我们可以通过教学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并且我们从去年就开始全面的一本招生。从这个角度来看,人才的涌入是源源不断的。

另一方面,我们可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包括引进像学科带头人/***这样的优秀人才和优秀的年轻人,比如博士毕业生、博士后毕业生。当然类似这些优秀人才在政策上是享有优势的。

除了培养和引进之外,我们还很注重与很多国外先进的医疗机构建立密切的联系,例如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加拿大的西安大略大学和瑞典大学。我们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安排了许多不同的批次的人才到美国、加拿大和瑞典的心脏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去学习,与国外的专家和学者进行学术交流。

此外,我们现在还准备成立一个中美心血管研究中心,计划引进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两位专家到我们即将成立的中美心血管研究中心里来与我们一起共事。我们已经联合承担了课题,包括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发表了数篇SCI论文,这些都对今后心血管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和物质的资源保证。

丁香园:总结起来,两条腿走路的意思就是要引进来,还要送出去,然后加强整个科室人才的建设。(是的)那么我们也了解到,在您的带领下,咱们科室的医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临床技能,还需要在科研领域取得不错的成绩。那么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咱们科室在科研领域所取得的主要成绩有哪些?

陆东风教授:坦率地说,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相比,我们心内科在科研方面的实力还比较薄弱。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专门有一个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但是,近两三年来,学科的科研能力不断提高,我们每年都承担广州市重点科技计划,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课题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7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6项,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3项,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1项,广州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3项,广州市卫生局及广州医学院项目10余项,累计资助金额近百万元。

发表SCI收录论文9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百余篇。

获广东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广东省重大成果奖1项,广州市级科技进步奖3项,分别是:2010年“高血压致心血管重构的基础及临床系列研究”获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00年“临床急性心肌梗塞存活率研究“获广东省医药卫生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999年“细胞内钙与ACEI逆转高血压病心脏、血管重塑作用的关系”,获广州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从这些数据来看,我们科室在科研方面的进展还是很不错的。

在取得原有科研成绩的基础上,我们也同时肩负着未来科研任务,我们的任务根据职称级别不同而不同,比如,高级职称的医生要有自己的研究方向,中级职称的医生也要有自己的目标。

从2008年我来这里到现至今的5年时间里,我们确实是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进步虽小,但是也充满希望。另外,因为我们是大学单位,所以从科教研角度来看,我们有我们的优势,特别是教学这方面,依托大学这个平台,我们想进一步地更好地利用我们自己的科教研方面的优势并且使得这种优势得到全面发展。

丁香园:最后一个问题,请谈一谈贵科室在冠脉介入治疗方面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陆东风教授:国内许多著名专家对未来冠脉介入治疗的方向的观点我是很赞同的,也就是说,我也认为冠脉介入技术发展太快,更应该注重冠脉介入的规范化。要做到规范化就一定要有真实的临床的数据作为支撑。

国外关于这方面临床数据比较多,我们中国也应该有自己的研究数据。我们现在的许多科研机构也在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尝试,想在这方面做出我们中国自己的成绩来。预防为主,在可放可不放支架时选择不放,在可给药可不给药的情况下选择不给,这一点我是十分支持的。

我希望今后需要行冠脉介入的病人或者是今后冠脉介入手术量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规范、越来越合理。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会越来越低,治愈率会越来越高。我想,今后应该是这样的。

丁香园:很赞同您的观点,也期待冠脉介入技术能够越来越完善。谢谢您接受丁香园的采访。

编辑: rabbit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