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09.29阿哌沙班可降低房颤患者心血管病住院率
房颤是临床实践中最常遇到的心脏节律紊乱,大量患者因房颤而住院治疗。阿哌沙班是一种新型的口服Xa因子抑制剂。最新的研究表明阿哌沙班能降低房颤患者心血管病住院率,相关结果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上。该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临床试验,目的是评估不适合用维生素K ...
-
-
2013.09.13心血管复方制剂或可改善患者依从性
大多数心血管疾病(CVD)患者不能长期服用推荐的药物。固定剂量复方制剂(FDCs)的使用可以在许多临床领域改善依从性。心血管FDCs之前的试验评估与安慰剂或未治疗相比,心血管FDCs短期疗效。为了评估包含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和2种降血压药物的FDC ...
-
-
2013.09.10杜昕:华法林剂量的调整
高龄患者抗凝治疗-14高龄患者抗凝治疗-15阿司匹林和抗凝药联合应用-22华法林的应用-12华法林的起始剂量-5华法林剂量的调整-1华法林过量时INR的回落情况-11华法林剂量预测-8华法林剂量预测-9华法林维持阶段剂量的调整-7华法林起始应用后IN ...
-
-
2013.09.06ESC2013:韩雅玲等研究发现多廿烷醇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改善血小板高反应性
研究要点: SPIRIT研究旨在寻找对血小板高反应性患者(HPR)更有效的临床药物以及更优化的治疗方案。 这项研究表明,对于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后HPR患者,多廿烷醇联合血小板双抗治疗降低血小板反应性的效果与高剂量氯吡格雷维持治疗效果相似,且多廿烷醇治疗组出 ...
-
2013.09.03ESC2013:韩雅玲等研究发现抗血小板优化治疗可有效降低血小板高反应性
研究要点: 血小板高反应性(HPR)是ACS患者缺血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但是,目前HPR患者的最佳治疗策略并不清楚。这项研究旨在探索HPR患者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 研究人员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标准治疗组的用药方案为氯吡格雷75mg/d+阿司匹林300 ...
-
2013.09.02ESC2013:韩雅玲等研究发现EXCEL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女性患者预后优于男性
研究要点: 这项研究旨在评估EXCEL生物可降解聚合物涂层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在冠心病患者5年临床预后之间的性别差异。 所有患者按照性别分为两组,女性组别拥有比男性更高的临床危险因素。此外,女性患者病变血管数量更高且血管直径与男性相比更细。 研究数据显示,男性患 ...
-
-
2013.08.26人工瓣膜置换术后瓣膜音暂时性消失一例
患者,男性,63岁。6年前曾因心内膜炎接受瓣膜置换术,术后可闻及瓣膜音。近来,瓣膜音消失3周。体格检查发现,患者出现新的收缩期杂音,瓣膜音消失。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机械性瓣膜前后有一增高的瓣膜压差(75mmHg,正常基线水平32mmHg)。X线透视检查示, ...
-
-
2013.08.182012年抗血小板药物消化道损伤的预防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大量临床研究已证实抗血小板治疗对血栓栓塞性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的益处。目前小剂量阿司匹林(75~150 mg/d)广泛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和外周动脉疾病的治疗,尤其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植入药物洗脱支架(DES)的患者, ...
-
-
2013.08.16口服抗凝药与阿司匹林联用可增加房颤患者出血风险
高危亚组患者6个月内大出血发生率(图形上方为各组事件绝对值)房颤患者主要通过口服抗凝药物(OAC)来预防卒中发生。很多房颤患者也合并有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往往在OAC之外加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房颤患者抗凝再加上抗血小板治疗是否增加临床受益并不明确。为 ...
-
-
2013.07.29马长生教授:房颤患者,抗凝还是左心耳封堵术?
马长生,现任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主任。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和推广普及,为我国该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之一。现兼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兼总干事、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兼心律分会侯任主任委员。
-
-
2013.07.29姚焰教授: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在房颤卒中高危患者的应用三例
姚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国际上最早开展以消融对被 视为禁区的Brugada综合征室颤进行防治,取得重大突破。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的导管消融根治方面,所完成的手术例数和成功率均居国 际领先地位。独创了房 ...
-
-
2013.07.29霍勇教授:我国ACS的诊疗现状
我国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患者中,有一半由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所致。ACS发病急、病情重,预后不佳,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是降低ACS死亡率的关键。无论是采取药物还是介入治疗,双联抗血小板都是ACS治疗的基石。近年来,随着不同作用机制的新型抗血小 ...
-
-
2013.07.29吕树铮教授:ACS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吕树铮教授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抗血小板治疗在冠心病的二级预防以及ACS患者的治疗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各类抗血小板药物单独或联合应用时,ACS患者的预后有所区别,本期《门诊》杂志特别制作了ACS双联 ...
-
-
2013.07.29沈卫峰教授:一组基本不变的数字——关于抗血小板治疗的死亡率
以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作为ACS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标准方案降低心血管死亡率,相关研究已经进入平台期。对此,我们特别邀请了著名心血管病学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沈卫峰教授,请他来解析如何进一步降低死亡率的相关问题。
-
-
2013.07.29周玉杰教授:时间就是生命—抗血小板药物起效时间对急诊PCI的影响
时间就是生命,对于急诊PCI而言,缩短D2B时间是全球心脏介入学界最近两年中尤为关注的问题。而事实上,药物起效时间的缩短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因为时间缩短意味着能够更好的保留心脏的功能,更能够缩短展开介入手术所需要的时间,而新型抗血 ...
-
-
2013.07.29陈韵岱教授:针对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低反应的临床策略
陈韵岱教授在学术界还在为如何筛查抗血小板药物低反应性的问题上争论不休时,新药的推出给抗血小板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考。为此,《门诊》杂志特别邀请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陈韵岱教授,请她为我们分析抗血小板药物低反应性相关问题的现状以及对应的策略。《门诊》: ...
-
-
2013.07.08European Stroke Conference:最新的七项卒中临床试验
欧洲卒中会议已于今年五月末在伦敦举行,下面将对该会议上的重点内容进行汇报。主要涉及七项著名的卒中临床试验,分别为ARUBA试验、NEST3试验、DESTINY II试验、ARCH试验、SPS3试验、INTERACT2试验及STICHII试验。让我们从一 ...
-
-
2013.06.22丁香园官方微信用药知识问答活动第一季合集序:Don't be a killer
没有什么职业值得神圣化,都是自由意志的选择,行医只是饭碗,不说与死神肉搏吧,但我们至少不要成为有执照的杀人者,对不对?
-
-
2013.05.27刘金来:ACCP 9指南解读及阿司匹林获益机制分析
2012 ACCP9指南简介-32012 ACCP9指南简介-22012 ACCP9指南简介-4ACCP 9指南解读及阿司匹林获益机制分析-1ACS后一年内接受PCI的患者抗栓建议-8ACS后一年内未接受PCI的患者抗栓建议-7阿司匹林的多效性-56阿司匹林,超越 ...
-
2013.05.21丁香园2013年第一季度十佳微访谈
微访谈是丁香园于2012年上线的产品, 旨在建立医学领域专家与丁香园会员直接交流的平台。上线一年多时间,已经有近百位专家参与了微访谈活动,受到广大会员的热烈欢迎与响应。以下是我们根据提问数量及回答质量遴选出2013年第一季度十佳微访谈,供诸位会员回顾 ...
-
-
2013.05.03Int J Cardiol:Fontan术后房性心律失常会引起大块血栓
Fontan手术常用于解剖性或功能性单心室的儿科病人,通过手术让静脉血流绕过单心室直接进入肺动脉。其中最常见的形式是心房肺动脉吻合,即连接右心房和肺动脉,这种情况下,右心房压力会升高,从而引起心房扩张并损伤窦房结或引起窦房结血液供应障碍,最终导致 ...
-
-
2013.04.19ANN INTERN MED:2012年临床医学研究的重大研究成果
2012年陆续发表了一系列临床研究结果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更好的临床实践参考。传统的临床检验,如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常常存在是否用于所有患者临床筛查的的争议。这种争议往往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但是去年的两项研究提供了这方面的证据,即PSA筛查 ...
-
2013.04.16Nat Rev Cardiol述评:PCI术患者长期抗凝单用氯吡格雷优于与阿司匹林联用
“……我们还需要更大型的试验确定合适的抗血栓药物组合”伴有长期抗凝治疗适应症、且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房颤/植入心脏机械瓣膜)通常会接受三联抗血栓治疗,不过,这种疗法会增加出血风险。有 ...
-
-
2013.03.27Nature Reviews:卒中诊疗领域重大进展
2012年陆续发表的缺血性卒中的一些临床试验及基础实验研究结果,对卒中患者的治疗有重大影响。这些研究几乎覆盖了卒中治疗的所有领域,包括卒中预防、血管再通及溶栓治疗、神经保护及针对神经修复的前景治疗方法。
-
-
2013.03.24Nat Rev Cardiol:β-阻滞剂不改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预后
摘要:2012年发表的新研究结果挑战了人们对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的一些普遍观点。研究发现,β-阻滞剂和n-3-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对疾病预后没有作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非一直是最优选择;此外,女性心血管结果并不比男性差。心脏病学与医学一样发展迅 ...